• English
  • 旧版回顾
  • 教职工
  • 学校主页
  • 加入收藏
山外青山——青山野外见习心得
发布时间:2009/08/10   阅读量:

自从上学期知道将要进行野外见习的时候就开始期待,直到上周六(2009.05.16)终于得以成行,兴奋之情难以言表。

那天天气不错,很适合野外活动。大家心情都很激动,但是当上车还没有多久,竟然就到了那个“梦寐以求”的地方——青山!有点失望,但是想到将要像以前那些老中医一样背着背篓去深山老林里采药,被熄灭的热情又重新点燃了起来。跟着老师一边走一边谈笑风生,讨论着:“将会采到什么药呢?”

然而天公不作美,刚走了没几步,天上就飘起了雨丝。我们站在路边刚要准备撑起伞,老师说了句:“我们就从这里开始吧。”我们环顾四周,这里?!这里进山了吗?!脚下的都是些常见的野草罢了。有什么药啊?!当我们正怀疑的时候。老师俯身拔了一棵草,问我们:“知道它叫什么吗?”我们面面相觑,不知道怎么回答。有人小声地说了句:“野草……”我们都笑了。老师严肃地说:“这是牻牛儿苗科的老鹳草!有祛风湿,强筋骨作用……”我很惊讶,平常常见的这些野草原来也有名字的,还这么特殊的名字!而且看来那一捧杂草,却原来有那么多种药用植物在里面!太神奇了!原来药材遍地都是,只是我们不认得它罢了。用老师的话来说就是:“认得的人当宝,不认得的人当草。”老师很详细地给我们讲解了各种植物的名字、种属,如何判断其种属,以及其特点。老师讲了很多,我们恨不得将自己变成海绵,将这些知识一一吸进脑子里。可是我们不是!一下子要装进这么多信息,我们有点懵了。好在我们有纸笔,有采挖工具。加上老师边走还边温习前面讲过的植物。使我们这次实习收获还不少。只是每次老师复习前面所认植物时,我们几乎都面面相觑,要在老师提示下才能答出。这是在野外实习之前,没有预习的后果。我认为在实习前最好记一下常见科属特征,收获会更多。学院也要多组织几次这样的实习活动好巩固我们所学。这是后话。

仅仅沿着山脚走了一圈,我们就采到了一百多种药用植物!太超乎想象了。原来我们身边就有这么多药用植物,看来学好了以后,像古代的老中医一样随手采药治病的梦想就不难实现啦。这一百多种植物,要全部记得太难了。不过也记下了不少。像大小叶相间的仙鹤草,气味很臭的鸡矢藤,可以防治“猪流感”的败酱草,花柱很像鹤嘴的老鹳草,名字很奇怪的十大功劳,很可爱的矮叶冷水花,在校园中也有的聚花过路黄,还有在中午“野餐”的时候在田埂边找到的半边莲和半枝莲,在山下人家门口采到的名字很奇怪的“阿拉伯婆婆纳”,还有据说对女性很有帮助的益母草,有幸运草之称的“三叶草”它的学名叫做酢酱草。当然,不能忘记的还有根很像人参的商陆等等。细细数起来,记得的还真不少呢。

我们都迫不及待地想爬山了。可是老师却不急不慢,问及原因,老师说,到了山上植物品种会越来越单一的。我们很纳闷。为什么呢。等老师觉得这一百多种植物采集够了,终于允许我们上山啦。果真山上的植物种类要比山下的少很多。不过还是有很多,比如说很多种类的菝葜,如:大叶菝葜、油点草等。还有芦笋、土茯苓,很多蕨类等。还帮老师挖了一株野山楂带回家栽呢!

其实特别佩服老师的敬业精神,在我们都寻思怎么好玩的时候,老师还在专心致志地俯身寻找藏在任何可能角落的一株植物。见习结束后,老师的手比我们任何一个人的手都脏……我们真的应该好好反思一下,向我们亲爱的老师敬礼!

充实的时间总是飞得很快的。在我们尚意犹未尽之时,一场暴雨把我们赶下了山。浑身上下全部湿透了,风吹来,冷得我们都瑟瑟发抖。但是心中的热情仍然让我们意气奋发。

为期一天的野外见习,就这样落下了帷幕。每个人心中都存在着些许的意犹未尽,但每个人都是满载而归。让我们满足的不仅仅是采药数量的巨大,更是这其中蕴含的知识让我们充满了雄心壮志。药用植物学,对于我们药学学生来说,其重要程度不言而喻。我会以最饱满的热情来学习这门课程,为自己,也为将来的治病救人打下良好的基础。

通过学习课本知识,结合野外实践。我发现自己对那些难记的理论性知识有了一个系统的认识,也通过阅读其他报纸文献等了解到,随着社会的发展,人类疾病的医疗模式已由单纯的疾病治疗转变为预防、保健、治疗、康复相结合的模式,随着经济的发展,人们的保健意识也日益增强;以及“回归大自然”潮流在全球兴起,人们越来越重视用天然药物和传统药物来保护健康,中医中药又再次引起海内外的广泛关注和青睐。所以,我们药学学生更应该学好这门科学,为药学界争取添砖加瓦。

我之前在中医医院实践的时候就发现,在中药房的中药材已制成为成品干品。我不禁产生了一些疑问,是不是所有的药用植物都须经过炮制后才具有治病的疗效呢?带着这个问题,我翻阅了各种中医药有关的书籍,最终证实并非如此。

从现存最早的中药学专著——《神农本草经》到历代本草方剂著作,都收载有关鲜药临床应用的丰富经验和理论。从历史发展看,鲜药的应用必然要早于干品药和其他加工品药物,所以鲜药是最早和最传统的一种用药方式。而且在《神农本草经》中干地黄项下专门记载有:“生者尤良”。这其中的“生”即“鲜”,意为地黄作为鲜药使用的作用效果要明显优于干药。

传统医家所提倡使用的鲜药品种大多是含挥发性芳香类、蛋白质及酶类、多肽类、多酚、维生素类等物质的药物,但这些成分对热都不稳定,遇热尤其是高温则被破坏,来源于同一种植物的药材,其鲜、干品之间在化学成分谱和某些主要有效成分上均显示明显区别,其药效作用也有显著差异。由于鲜药具有药鲜汁醇、气味纯正的特点,故有其特殊的药用价值,受到历代名医的青睐,从而形成了中医临床用药的一大特色。

既然鲜药有着如此优越的特点,为什么还要进行那么麻烦的炮制过程使之变成干药呢?我查阅了一些资料,终于得知了炮制药材的目的在于:

1.纯净药材,保证质量,分检药物,区分等级;2.切制饮片,便于调剂制剂;3.干燥药材,利于贮存,有些药物有特定的生长区域,为了方便运输和贮存,需要将鲜药制干;4.矫味、矫臭,便于服用,如五灵脂等有臭味,直接服用会产生恶心呕吐;5.降低毒副作用,保证安全用药,如乌头、附子等都会有相应的毒性,经过炮制可使其毒性减弱或者去除;6.增强药物功能,提高临床疗效;7.改变药物性能,扩大应用范围:由学习过的中医理论可以知道,鲜药的药性均属寒凉,其适用的范围较窄,故需经过炮制以后使其应用范围扩大;8.引药入经,便于定向用药。如:“入盐走肾脏”、“用醋注肝经”等。

在药用植物学的伟大宝库中,真的有如此多的精髓需要我们来汲取。在新药的开发利用中,我们也同时必须了解药材的产地、采药时间等等对药效的影响。这需要我们进一步的学习深造来充实我们自己。

通过这次青山的野外见习,我明白了自己的不足,还有很多需要掌握学习,还有很多需要了解。在药用植物学这片大海中徜徉,为自己的成长汲取最有利的营养。通过这次野外见习,我学到了很多知识,也懂得了许多道理。在以后,我们仍旧会坚持“理论结合实践”,继续学好药用植物学。

上一条:药用植物学野外见习心得

下一条:青山野外见习有感(2)